查看原文
其他

资源下沉,打造“家门口”的好医院

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
2024-08-29
   

       《便民举措》本质还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提升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和公平性。



‎上海市杨浦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保门诊。资料图



工作日11点半至13点半不休息,有午间门诊,甚至还有晚间门诊,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“延时门诊”,从中午的“连一连”到晚上的“延一延”,有效解决了市民特别是上班族就近就医的需求。


9月21日,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上个月公布的《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》(下称《便民举措》)在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的情况。


《便民举措》多措并举方便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就医,提出的举措包括:三级、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%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;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-12周长期处方;中高级职称医师在基层机构门诊值守;以及前述的中午、晚间开诊,让群众在就诊时间上有更多选择,等等。


医疗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直接相关,但是,优质医疗资源一直是供不应求的,结构性分布不均衡更是加剧了“看病难”的矛盾。为大医院分流,实施分级诊疗,一直是医疗改革的目标。但是很多时候,患者对基层医院不那么放心、不那么认同,有很多客观的原因,比如,在基层医院配不到一些常见药品;基层医院不像大医院那样有比较完善的急诊、夜诊服务;一些疑难杂症在基层医院得不到有效诊疗,也没有顺畅的转诊机制,到头来还得去三甲医院。久而久之,部分患者就失去了对基层医院的信心,宁可到三甲医院“一步到位”。


这不仅需要加强引导,更要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了基层医疗机构里,提升基层诊疗能力、提升基层的就诊便捷性、可及性,从而把小病、慢病、常见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。
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,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。这就得让健康惠民举措落实到“最后一公里”,提升基本医疗健康服务的公平性、可及性,解决老百姓在基层看病的痛点问题。


这次《便民举措》就在简化就医流程、改善服务体验、做好慢病管理等多方面发力。比如,明确将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,解决“家门口就医”和顺畅向上转诊之间的矛盾。目前,广东正在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家庭医生下沉30%的号源,其中专家号源不少于30%。那些挂不到的专家号今后可能通过社区挂上,通过资源倾斜让患者自觉养成“小病在社区,大病可转诊”的诊疗习惯。


再如,在改善基层的医疗服务体验上,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目前,有的地方已经推行将多种慢性病病种纳入长期处方,方便患者在基层就医;有的社区医院联动三级医院共同建设高血压病等常见病、多发病专病特色科室,满足居民就近就医服务需求。


《便民举措》本质还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提升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和公平性。如果基层医院能看好病,而且还更方便、经济的话,大家自然会选择“家门口的医院”。




编辑|沈彬

排版|甘琼芳
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澎湃新闻评论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